近期,河北石家莊的李永平、于江通過農民職稱評審,成為當地最先取得初級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這則消息公布后,激起了社會關于農民職業發展路徑的討論。
根據人社部微信公眾號提供的消息,李永平所經營的農場周邊帶動500余戶,輻射面積1200多畝,更新推廣品種20多個,增收達到110多萬元。于江的農場托管區域輻射56個村,服務面積5萬畝,1.75萬小農戶的勞動力有更多的時間去參與經濟社會活動,農民成員每人每年增收3萬多元。
他們所在的石家莊,此前出臺了《石家莊市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實施方案》。該方案設初級、中級兩個層級,凡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新型農民都可以申報相應的技術職稱。方案還明確,對獲得新型職業農民職稱的人員,在優先享受新技術培訓,優先承接新品種、新工藝的實驗示范等政策的同時,涉農部門各類農業項目、強農惠農獎補政策也將向其領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傾斜。
“‘農民評職稱’的落地生根,意味著在職稱評定上,農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上升通道。”11月3日,安徽媒體《市場星報》評論文章指出,這樣的職稱評定與政策支持具有極大的示范價值。因為,此前很多地方都呼吁給農民更有尊嚴的政策、更有力度的幫扶,但多數地區都是紙上談兵,沒有實實在在的利好。置于這般現實語境下,石家莊的“落地”就能帶來一定的示范價值,那就是既然石家莊可以,那么別的城市應該也可以?;蛘哒f,各地可以照抄石家莊的“作業”。這樣的做法,既是對農民這一職業的一種肯定,也是“讓農民成為更有奔頭的職業”的積極探索。
文章還提到,我們期待“農民評職稱落地”能提高覆蓋面,除了在職稱評定上有更多肯定,還能在物質激勵上有更多傾斜,更能在社會保障上有實質提升。只有從全方面的保障入手,才能真正讓農民成為更有尊嚴的職業。只有讓這一職業更有吸引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涌進來,也才能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這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紅星新聞評論文章表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文章指出,除了石家莊外,全國其他地方也有在給農民評職稱的嘗試,其目的就是為了打破常規和標簽,不以學歷、專業、論文或科研成果等為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給真正有志于從事農業生產,又有能力通過創業創新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人,提供更多切實有力的支持。只有這樣,懂得技術、擅長管理、積極觸網的新農人,才能在鄉村社會穩得住、扎下根。
通過評定職稱,可以提升優秀務農者的社會地位,而適當有力的獎補政策,還能促進技術的傳播擴散,迭代升級。這些具有熱情和能力的鄉村振興“領頭雁”們,將會發揮示范拉動作用,讓更多人享受到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惠,搭乘上綠色農業、特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互聯網+農業等快車。
在輿論場上,也有網友認為,農民評職稱并無必要,這也可能制造新的不公平,還有人調侃,農民嘛,還是種好自己的田就好了,不要去追求那些形式主義的東西。
對此,《新京報》文章表示,多年來,在職稱評定問題上,人們郁積了太多的情緒,也有很多沉痛的體驗。不過,一碼歸一碼,對農民評職稱可以理性探討,但不該抱著冷嘲熱諷的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消解農民評職稱話題的嚴肅性。
文章稱,可以說,當下農民評職稱,正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對農民身份的有力回應。有了職稱的激勵,農民也有動力持續提升技能,打通了職業農民的成長之路。同時,此舉也會吸引很多大學生等外部人才返鄉投身農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拓寬引才之路。
文章也提到,當然,也要看到,城市化背景下,當下農村仍處于人口凈流失的狀態。如何為農村留住人才、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確實是一個大課題。農民評職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榮譽加持。高級職稱之外,更需要關注的是,如何給予農民更多的技術服務、項目合作、銀行貸款、產品推介、財政扶持等機會,讓農業、農村、農民真正具有吸引力。
標簽:
本文鏈接:http://www.tiancaifz.cn/xwzx/1095.html
版權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整理,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