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至關重要。今年起,我國不少地方的農村悄然興起了“職稱熱”,一批批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紛紛被評為中級、副高、甚至正高職稱。農民評職稱需要什么條件要求?怎么評?難不難?評了有啥用?記者近日走進剛剛誕生45名有職稱農民的寧夏石嘴山市,一起來聽聽這些高素質農民怎么說。
“田秀才”有了高級職稱
寧夏石嘴山市地處河套平原腹地,得黃河水灌溉之便利,自古就是稻香魚肥的塞上江南。近年來石嘴山搶抓農村改革機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良好基礎上,今年初當地啟動了首期寧夏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審試點工作。
作為寧夏第一個“吃螃蟹”的地方,石嘴山市經過前期摸底調查和意見征詢,制定出一套符合高素質農民特點的評審方案。哪些農民可以參評職稱?根據石嘴山市的方案,參與職稱評審的農民須在市域內以農業生產經營為職業,在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及農業社會化組織中從事農業專業技術工作且為具有相應專業技能的骨干人員。
“只要在當地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且保護生態環境、遵守法律法規,我們不做硬性的學歷、論文、資歷等方面的要求,而是注重其實踐、創新、貢獻。”石嘴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李世平說,此次評定以農業生產規模、示范帶動、服務能力、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作為主要評價依據,符合條件的農民“零基礎”即可評上相應職稱。
在廣泛宣傳、動員基礎上,石嘴山市召開了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審會。此次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審分為初、中、副高三個級別,專業包括農作物(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林果類)種植、動物(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特色農業產業等。經過現場展示、理論答辯、專家打分等程序,在111名提交了職稱申報材料的農民中,有45名農民被授予高素質農民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其中有三人“一步到位”解決了副高職稱。
“答辯時,評審專家問我秸稈生物反應堆的操作過程和作用是什么,最關鍵的環節是什么?這個問題我太熟悉了,我們專業合作社一直在用這個技術,所以我對答如流。”獲評“副高”職稱的石嘴山市平羅縣盈豐植保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蔣洪波對自己在評審會上的表現十分滿意。蔣洪波種了大半輩子地,他承包的1054畝耕地種滿了小麥、玉米、西紅柿、辣椒等作物,說起每種農作物田間管理細節,他頭頭是道。
評上職稱有啥用?李世平介紹,取得職稱的農民可享受多種優惠政策,包括優先納入區域人才項目,優先承擔農業科技試驗、示范、推廣任務,優先作為鄉土專家參與“特聘農技員”計劃,優先享受國家規定的信貸、金融擔保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等。
“開展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審,就是想把有文化、懂農業、會經營的‘土專家’遴選出來,讓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帶頭作用。”李世平說,取得職稱的農民在享受優惠政策的同時也需要承擔更多的義務,包括積極參與組織農業技術培訓項目、帶頭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推動農業技術普及應用等。
職稱評定激勵“新農人”引領產業發展
記者了解到,開展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審,讓農村“土專家”擁有專業技術身份,不僅有助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助力農業強國建設,也提升了高素質農民的獲得感,讓有一技之長的農民能夠被看見、被認可。
蔣洪波是此次獲評“農民高級農藝師”副高職稱3人中的一員。他經營著1200畝土地,跟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讓他成為遠近聞名的“田秀才”,別人種不活、種不好的農作物,他深入鉆研后總能獲得豐收。因此他經常在農民田間學校給周邊村民講授種植技能。
“以前給合作社的農民講課,心里還有點虛,雖然自己從事了大半輩子的農業生產,但是沒啥學歷,上臺講課底氣不足。這次給我評了個副高職稱,再上臺講課感覺就不一樣了。”蔣洪波說,評上了職稱是榮譽更是責任,要將農業知識更好地傳授給更多農民。
農民職稱評定也給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的經營帶來利好。寧夏嘉禾花語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流轉農民土地從事食用玫瑰的種植和深加工,公司負責人姚愛兵評上副高職稱后,他自己就可以與外單位的教授、研究員“對等”開展合作。姚愛兵說,以前跟外單位合作還要去高校或科研院所找個專家“掛名”撐個門面,現在出去談業務、做交流,自己就是擁有副高職稱的高級農藝師,說出去是很拿得出手、很自豪的,也讓對方更愿意與你合作。
除了增加經濟效益、提升農業生產技術之外,受訪農民表示,職稱評定是對農民農業情懷的肯定,讓農民能更加安心、更有信心地農作、經營。“能評上個職稱,說明社會對農民在田間地頭的鉆研和貢獻是認可的,我們心滿意足。”蔣洪波說。
提升農民職稱評價體系“含金量”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寧夏試點評選出的擁有職稱的農民,雖然在專業技術評價體系上與“體制內”的職稱評定能一一對應,如“副高”職稱農民與副研究員、副教授同屬一級,但除3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一次性獎金外,尚無配套其他福利待遇。受訪基層干部認為,高素質農民需要職稱認可的榮譽感,更需要干事創業平臺,要提升農民評職稱的儀式感和含金量,用“真金白銀”“吹糠見米”的力度支持農村高素質人才發揮更強帶動作用。
一要加強對評上職稱農民的再培訓和再教育。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審對學歷幾乎沒有“門檻”要求,因此評上職稱的農民在基礎教育和理論水平上具有明顯短板。石嘴山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應當針對評上職稱的高素質農民開展理論水平提升培訓,開設三農政策解讀、涉農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培訓課程。
二要給予高技能農村人才實打實的產業支持。評上職稱的農民大多數都是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合作社負責人。職稱評審不能“一評了之”,讓職稱證書束之高閣。多位基層干部建議,人社部門評完職稱后,組織、農業部門要跟進對接了解他們的產業發展計劃和信貸、用工等方面的需求,積極對接服務。
三是在職稱評審和獎勵上更有儀式感。蔣洪波等多位受訪副高和中級農民農技師認為,在證書發放上可以更有儀式感,如選擇在這些人經營、服務的村莊舉行職稱聘任和證書發放大會,有利于提升他們的榮譽感、歸屬感和示范帶頭作用。
本文鏈接:http://www.tiancaifz.cn/xwzx/1203.html
版權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整理,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