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對直接參與抗疫救治的一線醫務人員發放6000元特殊補貼。根據上海市衛健委《關于保障抗疫一線醫務人員力量的工作意見》的通知,這筆補助發放對象包括市、區、社區衛生服務、以及急救中心包含駕駛員與擔架員在內的全體奮戰在救治一線的醫務人員。目前已有多家醫療機構發放了這筆一次性津貼,年底全部發放完畢。
這筆錢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為表達對一線醫務人員的由衷敬意和深深謝意,特此下撥的階段性一次性津貼。雖然6000元不算太多,相對于疫情波峰沖擊之下,上海醫務人員承擔的千金重壓救治任務來說,的確微不足道。但真的帶了個好頭!相比補助多與少,大家在意的更是對他們工作與付出的認可和尊重。
隨著疫情防控措施調整,醫療系統面臨巨大考驗,多家醫院喊出“醫護輕傷不下火線”的口號,責任艱巨可見一斑。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在面對媒體采訪時表示:近期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的壓力在不斷增大,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醫護人員的關心關愛,能夠使廣大醫務人員全身心地投入到醫療救治工作當中,國家衛生健康委專門印發了通知,對關心關愛醫務人員,從四個方面提出了明確的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點要求落實激勵保障政策,將醫務人員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現作為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的重要內容。要按照規定落實好臨時性的工作補助和績效工資等激勵政策。
將抗疫表現與“職稱”、“崗位”掛鉤,這些應該都是“眾望所屬”的福利,但筆者卻覺得在落實中或許會有些難度,主要顧慮有以下幾個方面:
公平問題
疫情初期,人們對于新冠高度恐懼,且原始毒株的“殺傷力”遠超如今的奧密克戎。彼時在一線奮戰的醫護相較留守后方的同事,確實付出了更多,更值得尊重。
但今時不同于以往,奧密克戎時代病毒致病力下降、傳播力上升,尤其在防控政策調整后,嚴格來說已經很難區分“疫區”和“非疫區”了。既然這樣,那該如何判斷“醫務人員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現”?
筆者認為,在這個醫療系統全面接受挑戰的階段,留守科室和前往一線的醫務人員同樣重要,很難進行科學的量化比較,這也引出了關于公平性的另一個思考——誰來評判?
在疫情初期“論功行賞”是簡單的,敢上一線的都是英雄,直接卡硬指標就行。但隨著可被表彰的范圍擴大,不可避免地要出現“人為評判”,而這就會導致一系列連鎖問題。如果因為這個出現“任人唯親”、“溜須拍馬”、“表演化”等情況,那就是本末倒置了,甚至會影響正常工作開展。
落實問題
不得不承認,職稱評審和崗位聘用都對醫務人員有著極高的吸引力,但能看到“好政策”和能落實到“好政策”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問題。
將職稱評審、崗位聘用向疫情防控中表現好的醫護傾斜,最值得關注的信息在于“如何傾斜”以及“傾斜多少”。如果所謂的“傾斜”只是提供了入選機會,而無實質性加分優惠,那么這個獎勵本質上就是空中樓閣。
專業問題
筆者個人對一線抗疫醫護充滿了尊重,他們勇敢、善良、堅強,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適合晉升更高職稱。
可能有些殘酷,在醫院里職稱就是地位的代表,而這個地位需要用本事來換,即專業能力和管理能力,除了這兩個之外,其他的都不能完全服眾。
作為疫情中“最辛苦的人”,醫護值得也理應被獎勵,但應該集中在物質層面,通俗點來說就是獎金。不過考慮到近幾年的客觀情況,如果不具備物質獎勵條件,則可以在疫情高峰結束后多給幾天假期,這也是最實實在在的好處。
本文鏈接:http://www.tiancaifz.cn/xwzx/1497.html
版權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整理,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