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江蘇:進一步破除職稱評價中“唯論文、唯學歷、唯資歷、唯獎項”不良傾向》的新聞,在網絡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職稱是專業技術人員證明自己技術水準的尺度,相當于公務員的職級,與企事業單位職工的工資待遇休戚相關。一直以來,職稱評審的標準常常以論文、學歷、資歷、獎項、英語及計算機考試等量化。很多常年工作在一線的人員因為沒有達到相應標準,熬到退休依然是初級職稱。
對職稱評價標準的責難從未停止。很少有人提出更好的標準。江蘇算是開了先河。“職稱品德首位評價機制”讓人眼前一亮。對此標準在貫徹執行中,是否也會遇到老問題暫且不論。就憑糾正舊標準“四唯”傾向的弊端,用更加多元的指標來評判就值得點贊。
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資歷、唯獎項”,并不是說完全拋棄了論文、學歷、資歷和獎項在職稱評價中的作用。而是說,不再像過去那樣,把論文、學歷、資歷、獎項作為否定、排斥、碾壓一切的“法寶”。如果想當然地認為,論文、學歷、資歷和獎項在職稱的評定中不起任何作用,那就是矯枉過正了。
之所以,江蘇省職稱評價體系的轉變引起了如此眾多的點贊,是因為,在實踐中,論文、學歷、資歷和獎項很大程度上存在著水分,存在著背離論文、學歷、資歷和獎項本質的操縱和交易。發表的論文要看期刊的檔次,獲得的學歷要看學校的品牌,證明資歷要看工作的年限,認定獎項要看獎項的級別。而這些,越來越與利益交換、資源互惠、權力尋租等互利共生。除此以外,論文、學歷、資歷、獎項這些硬指標,也存在著“一勞永逸”的風險,一旦獲得了上述“硬貨”,就居功自傲,裹步不前、躺平等老。
職稱評價,既要看到過去的成就,也不能忽視敬業的過程,既要尊重過去的硬指標,也要敢于對硬指標提出合理的質疑,用新的評價角度和內容去優化和超越。
德才兼備一直是人才評價的普世標準。但是道德評價標準一直以來,并未作為職稱評審的“一票否決”因素,常常是作為職稱評審的“加分選項”和補充。“四唯”評價機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評價的道德空心化和形式化。
實踐證明,職稱的評價機制在“硬化”的同時,也應該適度地“軟化”。包括但不限于道德的新內容,不應該僅僅作為“輔料”,也應該成為科學評價職稱的“主料”。
職稱是“稱職”的要素之一。因此,對人才評價的機制就應該跳出窠臼,把“職稱”作為“稱職”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全部內容。一個稱職的人、敬業的人、優秀的人,也許他無論文、無學歷、無資歷、無獎項。這樣的“四無”人員可能在其他方面做出了比“四有”人員更大的成就,為社會做出了更多的貢獻。對這樣的人,也應該給予科學的評價和肯定,“不拘一格評人才”。
江蘇職稱評審的“四唯”破除,也許在技術層面還有商榷空間,但是,把職稱的評價回歸到對人貢獻和價值的多元軌道上來,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對自我的社會存在有更多的認同感和成就感。
本文鏈接:http://www.tiancaifz.cn/xwzx/1680.html
版權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整理,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
下一篇:農民職稱評審,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