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省推出了一個對教師來說重大利好的政策——“3010”職稱認定政策。
所謂“3010”,指的是一線教師教學滿30年,且仍從事一線教學工作,同時受聘一級教師職稱崗位滿10年,且滿足高級教師基本條件的,可以直接認定高級教師。并且通過比例為100%,不占單位崗位核定職數。也就是說,取消了職稱評定,直接按工齡認定。吉林省的這次職稱工作改革,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開了職稱評定界的先河。
雖然此政策僅是吉林一地之隅,且僅是教師這一行業的破冰,但文教衛生自古不分家,無疑,這對全國各地尤其是對醫療衛生行業來說,也是一塊他山之石。套用那句話來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教師職稱不用評了,直接按工齡認定了,那么對于醫護人員來說,這一天還會遠嗎?
職稱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特別是對醫生來說,職稱讓廣大一線醫生們是又愛又恨。
在國內,職稱高低是判斷醫生醫術高低的基本條件,也是一名醫生在科室團隊中尋找位置感的重要標簽。醫生的學術地位、收入水平等都與職稱息息相關。越往上晉升難度越大,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心血。
職稱制度,目前已實施了三十多年,一方面人人都想爭取,一方面又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詬病。
一、名額限制
我們都知道職稱晉升對醫生們來說可謂是存量競爭,競爭太過激烈。
很多人哪怕再怎么優秀,在職稱評定上卻也只能與高級職稱失之交臂,基于此,一些原本優秀的醫生失去了上升的動力,徹底躺平,有些甚至因此不思進取。
當利劍不能出鞘,劍客自然心灰意冷了。
這就像世界上本來沒有路,人走多了就形成了路,但是當走的人越來越多,都塞住,這注定就又不是一條好的路,那就必須要想辦法重新開辟一條新路出來,披荊砍棘。普陀泰格拉說過一句話,人是萬物的尺度也是最終的目的。如果無數人死在通往星辰大海的路上,那么星辰大海將沒有任何意義。
二、捆綁的附加條件多且亂
職稱,表面上是代表技術和學術水平,但評審的時候,很多捆綁的附加條件與技術和學術水平卻毫無關系,晉升條件過于加碼隨意。
如下鄉、援外等都可以成為加分條件,并與職稱評審深度綁定,缺一不可。無形中形成了巨大的“氨基酸組合效應”:組成人體蛋白的8種氨基酸,只要有一種含量不足,其他7種就無法合成蛋白質。當缺一不可時,“一”就是一切,就能把醫護職稱評定的脖子掐得死死的。
再比如,爭議比較激烈的,疫情三年以來,有些地方因為嘉獎抗疫醫護人員,直接給晉升職稱的,業內外,一直褒貶不一。
三、不夠公平、透明
職稱評定人為操作空間較大,難以保證絕對公平。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事關系比較復雜,評出來的高級,難以得到大家心悅誠服的認可。
舉個簡單例子,比如,一些根本就不在臨床一線的醫療衛生系統的領導,很多卻占用了醫院名額,被評為了高級職稱。
在這種情況下,多年來,醫療衛生界許多人都反復呼吁,希望職稱評定這一塊能作出一些改變!
呼吁比較多的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一、取消職稱評定,只設住院醫師和主治醫生兩檔。
因為這兩級職稱都是只考不評,比較透明公平,國外大多數國家,也都是這么做的。
在這里多說幾句,在國外,沒有患者選醫生一說,也沒有人為的用行政手段區別職稱等級,給每個醫生貼上標簽,貶低這個醫生,抬高那個醫生,造成醫生之間人為差別和矛盾,并錯誤的引導患者盲目找高級職稱醫生扎堆求醫的事。中國是唯一對醫生實行職稱制度和讓患者選醫生的國家。
可以這么說,讓病人選醫生就是讓外行選內行。而限定名額的職稱制度,無疑是橫亙在醫生前行路上的一個難以逾越的攔路石。這塊石頭不搬掉,就會絆倒許多醫生的內心崇高理想和前進希望。
二、可以不廢除高級職稱,但要取消職稱評定,按臨床執業工齡直接晉升為副主任或主任職稱。
三、即便職稱一時半會無法取消,也應該縮小職稱工資差距。
可以按照臨床工齡直接將工資待遇套改到高級職稱水平。本來職稱代表的是學術水平,但是現在與薪酬關系太密切,導致醫護人員過度的關注職稱晉升,浪費了太多的精力在上面。
四、以考代評,年限夠了,考試過了,就晉級職稱,晉級了就直接聘任,提高待遇。
說實話,不是說國家制定職稱的政策初衷不好,在現代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用行政的手段逼迫醫生將科研論文等與臨床工作相結合,通過不斷繼續教育學習更新醫學知識,毫無疑問是應該的。但無論多好的政策一旦不能與實際現實情況充分聯系,那么再好的出發點,最后也很可能會淪為形式。
前面贅述過,實際上給醫生設定初、中、高三級職稱的情形,不是國際通行做法。就拿美國來說吧,醫生只有兩個級別:一個是正在接受培訓,沒有資格獨立行醫的住院醫生;另一個是已完成培訓,獨立行醫的主治醫生。
主治醫生是美國衛生技術職稱的天花板。但是主治醫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參加學術職稱評定,獲得助理教授、副教授和終身教授的身份。
不過,這個職稱的獲得,只是對應某個醫學院,是個臨時身份,可以擁有一些研究的機會和到世界各地講學的機會,與薪酬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說到底,我們國家的醫護人員關心職稱,無非還是因為職稱與工資報酬密切相關,這也是當前我國職稱評定的一大困局。如果一名醫生的報酬,是依據其在日常工作中的臨床表現來制定,那么,大家還有必要抱著職稱不放嗎?
所以,像吉林省推出的教師“3010”職稱認定政策改革,無疑是一聲驚蟄春雷,帶來了新的氣象。
每個人都在艱難前行,不是因為物質就是因為靈魂。種種情況表明,盡快將衛生技術職稱與薪酬待遇脫鉤,或者降低職稱在工資體系中的權重,建立一套完善的技術檔案體系,保證醫護最終依靠技術和臨床的工作業績來決定薪酬,公平對待一些默默無聞的老實人,這才是改良衛生技術職稱制度的根本和方向。
千萬不要讓職稱,成為拿捏醫護最好的工具!
本文鏈接:http://www.tiancaifz.cn/xwzx/1908.html
版權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整理,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
下一篇:一個人可以評兩種不同的職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