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提出“破五唯”,破的是“唯”,是不要把論文、職稱、學歷、獎項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而不是說要完全摒棄這些東西。
前不久很多媒體報道了浙江衢州的一位中學數學老師,他潛心教學,深受學生喜愛,但自1998年獲評中級職稱后,24年里再也沒有參評任何職稱,心無旁騖地忙于課堂教學。為了鼓勵這位“無冕名師”,學校破格授予他“功勛教師”稱號。
媒體在向這位好老師致敬的時候,大多把關注點放在“24年不評職稱”上,把這件事作為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證明,甚至有人把不評職稱跟潛心教學畫上等號。其實,這是對這位老師的一種誤解,這其中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為什么這樣一位作出了很大貢獻,在學生中有很好口碑的老師,這么多年在職稱上不能有所進步?如果一位“功勛教師”都評不上職稱,那么很顯然,不是職稱評審制度出了問題,就是老師們對職稱評審這件事的認識出現了偏差。
人在職場,我們都知道評職稱的重要性。獲評高一級職稱,不僅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也會帶來名利上的收獲。但如果認為評職稱就是追逐名利,這就把這件事情簡單化、“矮化”了。以教師為例,職稱評審時會綜合評判老師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各方面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說,職稱評審規則中的那些條款,其實就是教師崗位的職責要求,參評更高一級職稱,就是向著更高的工作目標努力。潛心教書的老師不僅可以參評職稱,而且也絕對應該去參評職稱,社會輿論完全沒有必要把這兩件事對立起來。
不少人認為,在學校尤其是高校的職稱評審規則中,對科研成果的要求過高,分散了老師們花在教學上的精力。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誤解。網絡時代,整個教學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極為豐富,課堂教學如果拘泥于課本、拘泥于經驗,就會“不進則退”。新時代對老師們的知識更新速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總結成了老師們必備的素質,用科學研究“反哺”教學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以衢州這位“功勛教師”為例,他完全可以對自己30年來的教學心得和教學成果加以總結,形成科研成果,這樣不僅能夠促進教學工作,對學生有利,也對他自身的職稱晉升是有幫助的。
國家提出“破五唯”,破的是“唯”,是不要把論文、職稱、學歷、獎項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而不是說要完全摒棄這些東西。事實上,現行的職稱評審標準,給了每一個身在職場的人更多的發展空間。一位老師無論是潛心教學還是熱衷科研,都可以找到符合自己興趣的上升路徑。以評促教才是一種良性機制,刻意拒評職稱,在認識上反而是有問題的。就像這位老師自己說的那樣,希望年輕教師不要學他,該評職稱還是要去評,不要耽誤前程。我想他這里說的“前程”指的不僅僅是名與利,也包含了教學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任何規則都會兼顧效率與公平,但是在執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偏差和誤傷。如果一位好老師24年都未能晉升職稱,那么我們就應該反思一下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看看可以做怎樣的調整。但是社會輿論切不要將潛心教書與評職稱視為一對矛盾,在任何時候,勤勉努力與職場進步都應該雙向奔赴才對。
標簽:
本文鏈接:http://www.tiancaifz.cn/xwzx/929.html
版權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整理,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